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征信變局丨“大數據風控”站在十字路口 信貸專業化分工是方向嗎 2021-04-10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93312234201320&wfr=spider&for=pc"

新浪財經發布時間: 03-2516:46新浪財經官方賬號,優質創作者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近期,多位大數據風控、助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互聯網貸款新規、中小銀行本地化等一系列監管要求出臺,很多城農商行找上門來談判合作,他們的生意好了很多。“雖然銀行核心風控不允許外包,但中小銀行對大數據風控需求切實存在,也缺乏金融科技方面的能力。”一位大數據風控機構負責人表示,近期中小銀行對互聯網展業需求上升,業務量增加。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簡稱互聯網貸款新規),強化合作機構集中度管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限額管理。目前,我國實行“政府+市場”征信模式,在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樸道征信兩家個人征信機構外,還存在上千家大數據風控公司,通過聯合貸款、助貸、提供數據等模式與國有大行、股份行、城農商銀行合作從事線上貸款。這些大數據風控公司并未持牌,下一步何去何從仍屬未知數。春天來了還是洗牌將至?監管對商業銀行、網絡小貸等互聯網貸款“降杠桿”,聯合貸款模式市場空間被壓縮,但“助貸”反而獲得短期增長機遇,唯長期發展路徑不明。“中小銀行受異地經營限制,正在開始考慮回歸本地業務,和大數據機構聯合運營線上貸款等產品,包括聯合設計產品、聯合獲客、聯合風控、共同管理等。”一位大數據風控公司負責人表示。自2019年以來,大數據公司除因違規爬蟲問題被查,還受到一系列監管新規的約束,并影響聯合貸款、助貸等商業模式。包括: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互聯網貸款業務涉及合作機構的,授信審批、合同簽訂等核心風控環節應當由商業銀行獨立有效開展。2020年12月,銀保監會對《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單筆聯合貸款中的網絡小貸公司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2021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商業銀行與單一合作方放貸余額不得超過本行一級資本凈額的25%,地方法人銀行不得跨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銀保監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中,把互聯網貸款業務中與商業銀行開展合作的統稱“合作機構”,合作范圍涉及營銷獲客、共同出資發放貸款、支付結算、風險分擔、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其中,大數據風控領域合作包括聯合貸款、助貸、提供風控信息等多種模式。一般而言,螞蟻、騰訊、百度、京東、美團、小米等大型互聯網公司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合作多采用聯合貸款模式(互聯網公司出資比例一般為1%),互聯網公司提供導流、風控等;360金融、樂信、拍拍貸等多以助貸模式與商業銀行合作,助貸平臺不參與出資,提供導流、風控初篩,由融資擔保公司提供增信;大數據公司僅向銀行提供風控數據,不參與導流等。一位國有大行分行信貸審批人士表示,大行目前對普惠貸款的風控包括有基于規則的白名單制度、大數據風控模型。由于銀行核心風控不能外包,該行接入數據彌補銀行自身信貸數據不足,例如接入工商數據防范假國企風險,接入某企業征信機構的銀稅直聯數據從事稅貸業務。這些企業征信公司實際上是數據提供商,主要從事數據清洗、整理等工作,不會涉及風控模型部分。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曾分析,通常所說的助貸機構都只是幫助銀行獲客以及幫助客戶準備申請資料,規模較小而且主要是區域性經營,不掌握流量入口也沒有大數據風控能力。而螞蟻集團的助貸和聯合貸款的區別只是螞蟻集團出資與否,貸款的獲客、信評、定價以及貸后跟蹤等環節主要掌握在螞蟻集團手中。按監管規定,銀行需自行掌握風控核心環節,但實際上,中小銀行大多既缺乏線上流量、又無力掌握大數據風控技術,逐漸淪為作為純粹的互聯網貸款資金通道。金融科技正面臨嚴監管趨勢。2021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以“信用信息服務、信用服務、信用評分、信用評級、信用修復”等名義對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務,適用本辦法。此前,有市場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市場非持牌機構會有一些限制,但是還會存在實際落地的博弈,因為消費金融實際上有需求,征信局對于風控和大數據機構的監管也在探索。另有市場非持牌機構負責人認為,如果按照上述辦法,非持牌機構的業務空間極小,現有風控服務將難以開展。上述大數據風控公司負責人坦言,商業銀行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中,數據字段給到銀行部分很少,銀行無法憑此做出風控模型;銀行品牌也缺乏露出,客戶無感知,協議也約定銀行不能主動營銷客戶,銀行實際上淪為資金方。在新的監管政策下,聯合貸款乃至大數據公司必然收縮業務,而銀行的風控需求仍在。短期內,助貸機構滿足新的監管規定后,仍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他認為,互聯網平臺具有大數據壟斷地位,通過客戶和數據壟斷以科技之名行信貸之實質,而又不承擔信用風險,這是監管不愿意看到的,因為一旦風險失控將會立刻外溢至金融機構。如何監管大數據風控?絕大多數大數據公司并未持牌,而持牌是未來的監管方向。對于市場上存在的逾千家從事助貸、大數據業務的公司,下一步何去何從?近年以來,監管機構多次強調金融是特許行業,必須持牌經營,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放貸和金融詐騙活動。央行征信管理局今年1月表示,個人征信業務需要持牌經營,并納入征信監管。打著大數據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號,未經人民銀行批準擅自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行為,均屬于違法行為。《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延伸了征信的內涵,將信用信息定義為為金融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用于判斷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各類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人和企業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債務、財產、支付、消費、生產經營、履行法定義務等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對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形成的分析、評價類信息。把利用信用信息對個人或企業作出的畫像、評價等業務界定為征信業務,意味著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數據助貸業務、大數據分析與處理等實質從事信用評價等業務的活動均納入了監管范疇。螞蟻旗下芝麻信用、騰訊旗下微信支付分等信用評分類產品,及大數據公司將受影響。“沒有數據,銀行是接不住互聯網流量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按上述辦法,用大數據生成客戶畫像用于風控或營銷,也需要征信牌照。千余家大數據公司不可能每個都發牌,但涉及收集、處理信用信息的公司的客戶數據對社會仍有巨大價值,持牌后讓這些信用信息合法合規地為社會所用,也可為金融機構管控風險打下數據基礎。長期來看,一種解決思路是信貸專業化分工。一位助貸機構負責人表示,在大部分銀行尚不具備實質性風控能力的時候,可要求助貸機構通過體系內牌照來分擔風險。如此,金融科技既納入了監管,同時規模可控,風險不會外溢,行業仍可快速進步。其次銀行和助貸機構聯合運營,共同管理、分擔風險,這對銀行建立自身風控能力最有幫助,同時也能滿足銀行業務上量和自己把控風險的需求風險。不過,銀行管控風險的前提是先有數據,大型互聯網平臺應更多共享數據,但這涉及數據所有權和征信管理等問題仍需處理。參考國際經驗,美國信貸產業鏈已經高度分工,獲客、貸款發放、已發放貸款轉讓、存量貸款貸后管理、貸款證券化已高度專業化。其中,貸款發放(loan origination)牌照相對容易獲取,此類貸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只能用本身的資金或短期拆借資金放貸,將發放貸款賣掉或證券化。貸款公司能否生存下去取決于是否有人愿意受讓貸款。貸款的買方,自身可能是沒有銷售力量,也不會或不愿做單筆貸款的授信風控,但會根據貸款公司的歷史數據、以及審貸政策、流程、系統、合規來評價其信貸能力和預測整包貸款的質量,并且基于此定價,也會要求賣方自持一定比例的貸款做劣后,這樣,作為賣方的貸款公司自然都會高度重視其貸款質量,而每一方都做自己擅長的事,選擇自己偏好的商業模式,形成行業的專業化分工,在國外工作多年的大數金融董事長柳博如此建議。此前,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東亞及太平洋區金融基礎設施技術援助負責人賴金昌曾提出,未來中國的征信市場結構可能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就是全面征信機構。不可能太多,估計也就3家左右。第二個層級是專業征信機構。專業征信機構在某些領域有專長,可能在保險、信用卡和零售信貸領域。第三層級是數據服務公司,或者是風險管理服務商。【系列報道】征信變局丨征信監管“開正門、堵偏門” 將個人征信機構和數據納入監管征信變局丨企業征信艱難突圍 如何擺脫數據供應商角色?征信變局丨六年僅有兩家公司獲得牌照,個人征信行業將往何處去征信變局丨“大數據風控”站在十字路口 信貸專業化分工是方向嗎?作者:辛繼召 編輯:曾芳舉報反饋

關鍵字標籤:https://www.liidda.com.tw/about.html
喜愛美麗風景,漂亮沙灘的一定要來到巴里島享受。來到峇里島旅遊可以享受SPA,住在漂亮的villa裡,到處吃好吃的在地美食,了解這裡的宗教,觀賞當地數目眾多的廟宇神祀,購買一些必買的商品、紀念品回去,絕對讓你玩的不亦樂乎。